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Sun Yueqi Honors College of CUMT)成立于2008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区与示范区,也是汇聚全校顶尖资源和优秀学子,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2023年,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与孙越崎学院合署办公,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学院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肇始于学校创办的师资班,历经A班(80年代)、理工提高班(90年代)等办学探索,逐步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雏形。2008年7月3日,为纪念近代工矿泰斗、中国矿业大学前身焦作工学院董事会董事长孙越崎先生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中国矿业大学正式发文(中矿委〔2008〕28号),成立以孙越崎命名的二级实体学院——孙越崎学院,标志着学院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学院构建起全链条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先后设立理工特色班(2017年)、理工实验班(2019年)和文科实验班(2021年),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格局。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历经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8-2011年):以强化数理基础为核心构建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阶段(2012-2016年):在强化数理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国际化和精英化的拔尖创新学术精英和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
第三阶段(2017-2024年):面向双一流学科群,实施一体化贯通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宽厚式基础教育、个性化专业教育、开放式国际教育、本硕博精英教育;
第四阶段(2025年-至今):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塑价值、重交叉、强创新、融数智,进一步突出宽厚式基础教育、特色化专业教育、前沿化知识体系、个性化学术指导、开放式国际联培、本研贯通精英教育。
“十四五”期间,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锚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定位,率先建立“本研贯通”“完全学分制”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架构,通过系统性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创新构建“三制、四维、五化、六保”培养体系,“4+3+X”进阶式课程体系与跨学科荣誉课程群,通过“宽基础筑基+个性化定向”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结构性提升。学院依托全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及重点学科提供的优质科研资源,“双一流拔尖本科项目”支持下的世界一流名校海外实习或短学期交换,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导师团队等,建立了“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的科研前移机制,帮助在院学生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前沿攻坚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经十余年探索和实践,学院培养出1000余名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过95%。近5年,学院98%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继续深造,200余名学生通过“本研贯通”培养进入学校重点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一批高水平成果陆续在高水平期刊发表。
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0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2021年以来,孙越崎学院本科学生党支部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团总支获评“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班团先后获得江苏省省级先进班集体(4次);学院涌现出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4人)、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4人)、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奖(8人)、小米奖学金特等奖(3人)获得者等先进典型;10余名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金奖;学院本科生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70余篇、高影响因子论文12篇,申请软著、专利等100余项;4名学生“百万里挑一”上榜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荣登《人民日报》;部分学生事迹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彰显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第一流学院,培养第一流人才”的办学愿景,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构建并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项目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特色化、前沿化、智慧化、本研一体化”的“四制八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5月更新)